所谓民俗,现在的情况是,只在较为富裕的地方,重新得到热心的挖掘。
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地方,节日格外多,老鼠嫁女,也是节日,也要庆祝。
还有广场上的秧歌,每周都有,所有参与者盛装前往,头饰、服装、动作,与节日不差分毫。
而且有戏剧性,多半表现男女调情和嬉戏,一对一对,打扮成公子和小姐的样子,上上下下,媚眼横飞,场面近乎狂欢。
在兰州,我从没见过这些。
元宵前一天,四乡八邻的秧歌队也进城了,在广场上表演。
我赶去看时,刚来及看到一段,一个小姐坐在轿子里,两个轿夫抬着,轿子前后围绕着几个乡下年轻男孩子扮演的狂蜂浪蝶,动作表情极具情欲色彩,极富暗示性。
整整一个小时。
演完之后,所有的演员都满头大汗。
然后我又赶去另一个广场,也是秧歌,多半由城里的居民出演。
动作含蓄许多。主要是表现队形,一下转圈,一下呈陀螺状,一下卷在一起,一下散开。
我追着拍第二张照片里的那个穿红衣的老头,他脸似蜡像,神色黯淡漠然,头顶大堆的花朵,一件红衣随意地系在身上,动作僵硬而漫不经心,像一个衰老的花神。
怎么都拍不出那种怪异和悲哀。
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散了。
组织者用喇叭喊着,要所有人结束后去一个盲人按摩诊所取平时演出的录像刻制的光碟。
评论